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跑21.0975公里半马赛道。
4月19日,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二)在比赛中冲过终点。新华社 图
虽然过程中有的机器人刚一出发就摔倒,甚至有的“累到头掉”仍然坚持无头奔跑,但无数搞笑花絮在点燃网友笑点的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越过了应用的起跑线、进入加速期。
这场充满科技感、未来感与喜剧元素的赛事,恰是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隐喻:看似踉跄蹒跚的起步,恰恰蕴含着未来突破的跨越。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以及硬件成本的下降,近年来我们见证了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物流仓储等领域,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这些应用大多局限于特定场景下的重复性任务,并未真正触及到复杂环境中的自主操作能力。
而此次人机共跑马拉松,则向外界展示了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人类社会和具体行动上的突发状况的能力,尽管还显得稚嫩,但这无疑是迈向全面智能化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比赛背后站着的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团队。他们当中既有专注于技术研发的企业,也有高校科研机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迭代更新,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智能、更为高效的机器人产品出现在各个行业中,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换代。
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景并非易事。当前机器人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与适应性、怎样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之中?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正如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所展现出来的那样,虽然现阶段一个机器人需要多个人类“陪跑”,但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是科技创新应有的态度。
回到产业视角来观察,从精密减速器到碳纤维关节,从类脑芯片到液态金属传感器……具身智能产业链每个环节的突破都在重塑机器人的可能性。虽然当下的机器人马拉松对外展示的意味大于跑步行为本身,但当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开始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新的机器进化已经开启。
这场赛事也折射出中国智能制造的独特优势。相较于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厂商专注极限运动表演的技术路线,中国团队更注重商业化应用场景的适配能力,基于大规模应用场景的创新,也意味着拓展了技术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如今的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固定基座或特定实验室,当它们开始用“身体”感知世界、用“四肢”适应环境,智能系统的进化正在加速。在这一天,越过起跑线的不只是那些萌萌的机器人,而是具身智能产业本身。
而在人机共同面向的未来赛道,既会是技术攻坚的新赛场,更是人类与机器协同进化的新蓝海。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