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选股技巧 > 正文

学者建议:引入退休教师、青少年宫参与课后服务,为教师“减负”

4月20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文介绍,近两年,中国教科院课题组针对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教师开展“课后服务与教师负担情况调查”,以期摸清课后服务对教师造成负担的真实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相关报告已发表于2025年第2期的《中小学管理》上。

学者建议:引入退休教师、青少年宫参与课后服务,为教师“减负”

本次调查覆盖北京、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吉林和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个城市,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教师任教科目覆盖面较广,其中语文(31.4%)、数学(21.3%)、英语(10.2%)占比最高,此外还包括音乐(3.4%)、体育(5.1%)、美术(3.8%)、科学(6.2%)、道德与法治(8.8%)、信息技术(2.6%)。

报告作者中国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尹玉辉、中国教科院院务办公室副研究员王玉国认为,课后服务“挤出效应”带来教师负担显著增加。

其中,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当前教师对课后服务减轻中小学生压力的作用认同度较低,认为“课后服务能够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教师占比仅为65.8%。1/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并没有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访谈时,有教师指出:“学生早晨8点到校,下午5点半离校,在学校有限的活动空间要待将近10个小时。一方面,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受限,不利于孩子成长发育;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时间过长,使得家长的有效陪伴时间大幅缩短,也不利于家庭陪伴。”

课后服务离不开校内教师的协助管理,学生待在校园里,校内教师就需要在场。报告分析,聘请校外人员上课,只能减轻并不能完全替代校内教师工作,课后服务必然延长教师工作时间。调查显示,80.7%的校内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随着“双减”深入推进,课后作业设计及布置的要求明确为“减量提质”,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作业实施的质量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抓手。这对教师课后作业设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动态调节作业总量,差异化分层布置作业,以保证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校内完成作业。为此,课题组针对作业管理和设计方面对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3.3%的教师表示没有充足时间进行作业设计,在当前中小学作业管理和设计存在的九大问题中居于首位。

该文还提到,教师工作负担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承受与担当的教育责任、教育工作与职业压力以及由此而付出的代价等。“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明显增加,88.7%的教师表示自己工作负担明显加重,其中表示“增加很多”和“增加较多”的比例分别为52.3%和36.4%。98.3%的教师工作日在校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其中9.3%的教师超过12小时。课后服务使学生在校享受更长时间更好的教育服务,但由此出现了明显的教育负担由家长向教师转移的现象,即家长额外教育负担降低,学校基层教师负担加大。

课后服务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增加教师工作内容,已经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该报告梳理,超负荷工作影响教师身心健康。配合做好“双减”工作,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加强备课,提升课堂效率;需要投入时间进修学习,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如提高作业设计能力等。然而,工作时间的延长挤压教师用于自我专业发展的时间,两方形成冲突,造成教师焦虑。

调查显示,60.7%的教师认为“工作造成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超长时间工作占用教师家庭生活时间。55.3%的教师认为自己因为工作原因难以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访谈中,有教师坦言,照顾了别人的孩子,却陪伴不了自己的孩子,工作和生活失衡。该文提到,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学校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作为职称晋升、年终绩效考核的必选项。为应对考评,不少教师只能从事非专业领域的教学任务,这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得不加班完成工作。44.2%的教师表示,因为工作上的要求,自己不断加班;41.3%的教师表示,自己曾因为工作相关的职责不得不改变家庭活动计划。因此,课后服务工作要持续稳定推进,亟须关注解决教师负担问题。

根据调查来看,教师对提高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的措施期待方面,第一是减少非教育教学事务(84.6%),第二是增加劳动收入,体现劳动收入与付出对等(67.8%),第三是改革相应的考评与检查方式(33.9%),第四是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与理解(30.1%),第五是允许教师更多地发挥自主性(26.1%)。课后服务专项补贴作为对教师参与课后服务额外付出的补偿,教师对其满意程度,反映了增加的工作负担与获得的补偿之间的匹配程度。调查显示,20.9%的教师认为专项补贴能够有效调动其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对专项补贴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45.9%的教师表示一般;其余1/3的教师对专项补贴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报告最后呼吁,为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相关部门需要从引进校外兼职师资和社会公共资源两方面加大社会力量支持。一方面,合理引入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校外师资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同时加强校内外师资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教学合力。另一方面,将社会专业机构引入校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整合社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校外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替代方式积极扩充课后服务师资来源,如鼓励师范类学生实习、鼓励志愿者和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参与,从而为学校教师“减负”。

此外,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需要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管理模式。报告提到,一是实行弹性工作制。在教师确保不影响学校工作和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学校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自由安排工作时间,调节工作和生活节奏。二是提供时间弥补措施。学校可以尝试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时间弥补”,如实施“双减假”“自主休息券”“亲情假”等制度,帮助教师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三是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地方和学校可以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适当提升中、高级职数比例,并向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倾斜。四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地方和学校应探索建立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

尹玉辉、王玉国还建议要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压力,积极落实补贴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等。他们表示,在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的措施方面,67.8%的教师选择了“增加劳动收入,体现劳动收入与付出对等”选项,但对现有的课后服务专项补贴政策,仅20.9%的教师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反映出当前教师对课后服务补贴力度仍然充满期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