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陆茗
编辑 | 向由
打完车,网约车司机问你要个好评,你给还是不给?
给或不给,本都无伤大雅。
但千万级粉丝的科技博主 " 何同学 ",发言 " 除非服务真的很好到我想打好评的程度,否则我就会直接说,抱歉我不想打 " ——他称之为 " 拒绝讨好 "。
更进一步,他认为自己是 " 一个有讨好倾向的人 ",对他来说,这是 " 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方式 "。
如此的自我剖白,却遭到批评。
何同学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言论,目前已删除
围观者从他袒露的真性情里嗅到一丝傲慢:同为平台劳工,他享受了更大的技术红利,却轻视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成果,丢掉了同理心。愤愤不平的路人、乃至粉丝套用他的模版留言讽刺,拒绝为他的视频 " 一键三连 ",数万人脱粉。
这里有一股社会情绪需要纾解:" 何同学 " 是技术受益者,粉丝捧场赋予他商业价值,而网约车司机被技术裹挟、难以自主,劳动价值被轻视。是什么造成了如此悬殊的处境,如何缩小二者间的鸿沟?
在许多层面上,何同学都是更大的技术受益者。
生于 1999 年的他,对技术及其应用有敏锐的感知。他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就隔着时差在线蹲微软的产品发布会,为颠覆性的产品疯狂。他用过许多数码产品,喜欢拍视频,因此成了数码科技方向的视频博主。
" 命运的指针 " 默默转动。2019 年,他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是当年仅有的部署 5G 的高校,这给了他拍摄《5G 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的设施基础。
在 5G 商业化元年,这一条视频得到同行大 V、B 站 CEO 陈睿、OPPO 副总裁、人民日报等的接力转发推荐," 何同学 " 也火速成名,成为 B 站科技区的百万粉丝博主,商务合作邀约滚滚而来。
何同学的视频《5G 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截图
此后数年,何同学参加众多科技产品发布会,和微软副总裁、苹果 CEO 等一对一采访,这个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成了科技数码圈的宠儿,万中无一。
科技网红和网约车司机 ,处在不同的生态位。
网约车司机是一个平均年龄在 40 岁的群体,在 2019 年,持证的网约车司机是 250 万人,到了 2023 年 10 月底,这一数字是 633.4 万。网约车成为中年人的再就业去向,司机人数翻倍,人均接单量下降到各地预警 " 市场饱和 " 的不利形势。
比起视频平台网红层出不穷,网约车平台是高度去中心化的。
但他们也和 " 网红 " 一样,生活在算法与流量编织的网络。他们这一行,空车不挣钱,派到订单时,就是内急也得憋着;拒单,系统会减少派单;他们索要好评,是因为系统会因此多派单,司机的价值和收入和量化评分挂钩;自主空间很小。
打车软件提高了司乘匹配的效率,但当网约车成为打车主流,司机不过顺势而为,比起对技术红利的感知,他们对平台抽成和系统限制的体会更深。
比起对技术红利的感知,他们对平台抽成和系统限制的体会更深 /《张卫国的夏天》剧照
我们很容易记住远方一个网红的名字和面孔,却不知道眼前一个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姓甚名谁。但在 " 何同学 " 的发言里,连粉丝都为网约车司机打抱不平。这种倒戈之举,反映了一些价值观。
行情严峻,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是一种生存需要;而何同学想改掉讨好倾向,是彰显个性的需要,二者有先后轻重之别。" 何同学 " 的视频,提供娱乐消遣,而网约车司机提供的是实用性出行服务,后者的不可替代性更强,更容易得到支持。普通人更容易和网约车司机共情。
尤其当机会与资源分配的悬殊,在 " 按劳得酬 " 而非 " 按影响力得酬 " 的传统价值取向里,网红偶然成名却集中了过多资源,始终存在 " 合理性 " 质疑,产生分配不公的观感。这是网红的普遍危机。
当 " 何同学 " 愿意为素未谋面的粉丝隔空送上浪漫,却吝于对安全送他到目的地的司机释放善意,轻视其价值且宣之于众,也在刺痛公众隐而不发的积怨和本就敏感的神经,在舆论激荡中找补。
何同学在视频中请观众 " 一键三连 "
倘若何同学不是网红大 V,他的微博发言不会引起注意。而如今,流量越大,说话越少,交流变成场面话,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对 " 何同学 " 乃至公众人物来说,这却是最安全的做法,说错话的后果,他们无法承担。
在这个层面上,何同学和网约车司机一样无法自主,进行公共表达。这对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来说,是有些难受的。
2019 年,他是 " 被选中 " 的幸运儿,但他的走红,离不开算法的推荐,平台和主流的认可,风口的助推,成名来得很偶然。来到 2025 年,即便拥有千万级粉丝,但面对一路的批评、造谣乃至网暴,他也难以应对流量的多轮反噬,只能承受着玫瑰与掌声变成刺刀与巴掌,静待风暴过去。
何同学
在一则视频里,他提起一段经历,参加完一个活动,回来正准备复盘,团队成员提醒他不要看手机,因为网上曝出一条 " 花边黑料 ",他说:" 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是真的。"
2022 年,他发了一条视频,记录他如何《用 108 天开了个灯》。评论区里留言也很直接:" 没看懂有什么意义,也没解决什么问题。"" 为了那点醋,做了一碗比速冻饺子还难吃的饺子。" 觉得他就像科技数码圈的 " 手工耿 " ——做 " 无用 " 的东西,在核心技术上并不内行,提醒他找准定位。
何同学的视频《用 108 天开了个灯》截图
2024 年,何同学以一条《你再也回不到 19 岁的夏天了》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片子最后,画面停留在他打开一个知乎话题:为什么我很反感 UP 主何同学?下面有 1270 个回答,3105 万浏览量。视频画面中,他沉默不语。
或许这也是他的困惑,他多次发出类似感慨:一切都不像从前那样简单了。很多事情,他既不理解,也无法掌控,也无从回应。
何同学的视频《你再也回不到 19 岁的夏天了》截图
网红大 V、网约车司机都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产物。从数字化到 AI,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它颠覆行业、提升效率,创造机会和财富,技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也让人无所不从。
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刻,在这些技术构建、算法驱动的平台里,我们意识到普通人愈发难以自主,失去对它的引导和掌控,在机械重复或缺乏正面反馈当中,迷失了人的价值。
技术日新月异,它承诺提供长久以来被认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名与利,将人从辛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技术专家、连同被卷入的人们很少去想,普通人将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流量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任谁都可能在其中 " 湮灭 ",何同学自然不例外。
而在复杂的算法中,守住人的价值,第一步是要看见人的存在——既看见自己的存在,也看见别人的存在。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有话要说...